宇宙视角下的生命本质:从原子到意识的奇妙旅程
量子观测者与碳基生命的独特性:探索人类意识在宇宙中的特殊意义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同样是宇宙里的原子,有的拼成了路边的石头,有的长成了窗外的树,偏偏是你,能坐着琢磨“我是谁”“活着为了什么”?
作者:大飞哥软件自习室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藏在原子里的秘密——你身上每一颗原子,都不是你出生时才来的,
它们从宇宙大爆炸那刻起就存在,漂流了百亿年,躲过了无数次消散的可能,才刚好组合成能思考、能感受的“你”。
这事儿越想越震撼:宇宙里那么多原子,绝大多数终其一生都只是“物质”,没法产生哪怕一丝“我”的感觉。你看那凳子,原子拼得再结实,也没机会想“我是个凳子”;植物能生长,可没神经元去琢磨“阳光是什么”;动物能跑能吃,可大多时候只为活下去奔波,哪有精力想“生命的意义”?而我们,能抬头看星星,能回忆昨天,能期待明天,这难道不是原子给我们的最大礼物吗?
那咱们这份“能思考”的能力,到底特殊在哪?其实关键就在于“不确定性”。你可能会犯错,可能突然改变想法,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开心半天,也可能因为一句话难过好久——这些看似“不完美”的变化,恰恰是碳基生命最珍贵的地方。要是像机器那样,每一步都按程序来,没有一点意外,那活着和一块会动的芯片,又有什么区别?
再说个反直觉的事儿:各个文化里说的修仙、成佛、上天堂,其实本质都是在找一个“观测者”的状态。但这状态不是让你把“自己”看得更重,而是彻底忘了“自己”。你肯定有过这种时候:比如全神贯注画画,忘了时间忘了饿;或者在山里听风声,突然没了“我在听风”的念头——那时候你是不是觉得,和世界贴得特别近?这就是接近观测者的感觉:当你不执着于“我要什么”“我怕什么”,反而能成为宇宙的中心,因为量子层面每一秒都在分出新的平行宇宙,而你总会留在和你频率最合的那个世界里。
说到这儿,咱们聊聊幸福。你有没有发现,生病的时候,脑子里就一个念头:赶紧好起来;可健康的时候,烦恼反而多了——嫌工作累,嫌钱不够,嫌别人过得比自己好。其实幸福从来不是“我拥有多少”,而是“我能感知多少”。现在咱们总说日子苦,可你想想,十七世纪的帝王,能随时喝到凉白开吗?能在夏天吹着空调看电视吗?能想上厕所就有干净的卫生间吗?咱们现在的“烦恼”,大多是比出来的:不是没衣服穿,是没别人那件名牌;不是没饭吃,是没别人那顿精致。可当你真的体会过饿肚子、冻得睡不着的滋味,就会明白:能安稳地吃一顿热饭,能舒服地睡一觉,已经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了。
再抬头看看星空,你会不会觉得慌:宇宙里有两千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,每个星系里又有两千亿个像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统,地球只是其中一颗小小的行星。要是人类真的是宇宙里唯一会思考的生命,这也太孤独了,甚至有点傲慢——就像几百年前的人觉得地球是宇宙中心,后来才知道自己只是宇宙里的一粒沙。我总觉得,宇宙里肯定有比我们更高级的智能,它们可能不用肉身,就藏在暗物质里,或者借着磁场存在,已经进化到几乎“看不见”的状态。就像几百年前的人没法理解,为什么对着一个小盒子说话,千里之外的人能听见;现在的我们,也没法想象那些高阶智能是怎么感知世界的,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——毕竟我们对宇宙的了解,还不到冰山一角。
那咱们现在感知的世界,是真的吗?你摸着凉凉的铁栏杆,觉得它是“实”的,可要是用超级显微镜看,它里面大部分都是空的,你感受到的“凉”,不过是铁原子的电子在排斥你皮肤的电子;你看到的红色花朵,只是它反射了红光,要是你的眼睛能看见紫外线,它可能是另一种颜色;你听到的鸟叫,只是空气在震动,宇宙里还有很多震动,咱们的耳朵根本听不见。说到底,所有“真实”都是大脑给的解释:它把接收到的电信号,变成了“触觉”“视觉”“听觉”,要是换一种生物,比如没有眼睛只有触角的虫子,它眼里的世界,肯定和我们完全不一样。
最后我想说:人生没有弯路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你看那些厉害的人,哪个没走过“错路”?今年得诺贝尔奖的那位,本科念的是心理学,后来才转去做研究;梁文峰坐了好多年冷板凳,之前还做过金融;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伟人,也大多经历过挫折——有的穷过,有的受过委屈,有的走了好多冤枉路。可正是这些“弯路”,才让他们看懂了生活:摔过跤,才知道哪里路滑;吃过苦,才知道甜有多珍贵。你要是直接躺平,什么都不试,反而体会不到人生的滋味——痛苦是因为你想追求快乐,失败是因为你想追求成功。要是你连“想要”都不敢,那连痛苦和失败的机会都没有。而那些酸甜苦辣、喜怒哀乐,凑在一起,才是真正的人生啊。
高清原版拿走不谢:https://owmei.lanzoum.com/iAban3614zbg
PDF版本全套:https://owmei.lanzoum.com/b00eg3s8ne 密码:g38n
|